编辑部公告

  • 阅读者的力量

    2020年度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阅读书单 *

    *本书单按照推荐人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编者按

      阅读给人力量,阅读助人成长。当疫情肆虐、很多人被迫留在家里,无法出门工作、社交的时候,多少人选择用阅读给自己安慰?一本书,一壶茶,一个舒适的角落,一段静谧的时光,沉重的心情得到了舒缓,蕴藏在心底的生命力量在书籍的滋润中成长。今年我们延续了去年的阅读书单分享活动,通过调查问卷请广大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学科的学者推荐了他们心目中的书单推荐人,并从中选择16位信息资源与数据管理学科专家分享了2020年度他们感悟最深的1-3本书。在这33本书中,既有传统的经典著作,也有新鲜出炉的热销书,既有学科专著,也有传记文学,期待热爱阅读的你能够找到共鸣,开启新一段阅读之旅。



     曹高辉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副教授


    腾讯传(1998—2016)
    者:吴晓波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
    本书作者吴晓波被誉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大败局》《大败局2》《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转型之战: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会》《华为管理变革》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书籍。
    腾讯传(1998—2016)全景式地记录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本书尝试回答三个问题:(1)为什么腾讯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2)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3)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生存之道?本书将腾讯发展划分为创业(1998—2004年)、出击(2005—2009年)、巨头(2010—2016年)三个阶段,用一些典型的故事来刻画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解决思路和发展机遇,从总体上对腾讯的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各种业务发展过程进行了立体解读,总结出腾讯发展过程中的七种重要能力,即产品极简主义、用户驱动战略、内部赛马机制、试错迭代策略、生态养成模式、资本整合能力和专注创业初心。通过阅读本书,从宏观上能有助于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历史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微观上能了解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商业形态及行业竞争等发展演化过程。

    重新设计社会科学研究
    者:[美]查尔斯C.拉金(Charles C. Ragin)著;杜运周等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作为一种试图弥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鸿沟的独特分析技术,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在20世纪80年代由社会学家查尔斯C.拉金(1987)率先提出。QCA方法是一种基于布尔代数的比较分析法(布尔代数的实质是一种集合运算,其运算逻辑是“或”“且”“非”),它不同于传统回归分析对于单个变量的“净效应”的关注,它将每个案例视为一系列条件变量的“组态”(configurations),旨在寻找导致预期结果出现/不出现的条件变量的组合关系,即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其本质是一种决定性因果。QCA方法的独特之处是结合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划分,适用范围广泛,它既可以用于小样本的案例研究(弥补案例研究外部推广性差的缺陷),也可以用于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弥补大样本研究缺乏定性判断和对于因果复杂性问题解释的局限),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学、管理学、营销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开创研究的“第三条道路”的新选择。
    《重新设计社会科学研究》是QCA方法开创者、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校长讲席教授查尔斯C.拉金几十年QCA方法突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4篇,共11章,通过将QCA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系统介绍了QCA方法在分析社会科学普遍存在的复杂因果关系上的优势。其中第一篇集合关系与相关关系,主要讲述了社会科学中的关系主要呈现为非对称的集合关系,这不同于传统方法分析的对称性的相关关系。第二篇校准与测量,讲述了校准在自然科学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意义,以及社会科学中传统测量缺乏校准的不足,介绍了如何校准。第三篇条件组态与“自”变量,讲述了传统方法主要是对自变量的独立分析,缺乏对前因条件的组合分析。第四篇因果复杂性分析与净效应分析,讲述了传统分析方法实质上是假设自变量独立起作用,在控制其他变量下,分析自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净效应;而社会科学中往往是多个前因共同决定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对前因条件相互依赖共同决定结果的因果复杂性进行分析。

    本书译者是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杜运周教授,他是国际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专家网络COMPASSS咨询委员会50人之一,开创了中国QCA工作坊,翻译出版了《QCA设计原理与应用:超越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新方法》《重新设计社会科学研究》(2019)、《QCA方法从入门到精通:基于R语言》(2020)等QCA方法书籍,其QCA论文成果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2020)。



     储节旺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


    算法之美
    者:[美]布莱恩·克里斯汀,[美]汤姆·格里菲思;万慧,胡小锐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通常,算法是指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体现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算法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都高深难懂,让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算法之美》是一本由布莱恩·克里斯汀、汤姆·格里菲思共同创作的科普类著作,畅销不衰。它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说起,如租房、谈恋爱、老虎机、拍电影、面试、买彩票、各种排序、找停车位、寻找新药、临床试验、奥巴马拉赞助、预估电影票房等等,非常生活化。理论上讲,认真调查、仔细斟酌是理性者的一大特征,但是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给你留下多少权衡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找对象问题上面,你必须迅速作出决定,要么舍弃其他所有可能的选择,就选定当前,要么掉头就走,再也不要回头。那么,如何才能在众多选择中,作出最优判断呢?答案就是37%。37%就是本书给出的继续挑选与立刻下手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也就是最优停止理论。还比如,在词典中查单词就涉及到排序算法等。在阅读过程中,诸如此类的算法还有很多,让读者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算法之美,更是决策之美。
    算法和数据、算力密切相关,这三者共同驱动着AI的持续迭代。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的判断都离不开算法的判定,只要能有足够多的数据,一段算法代码就能使机器动手术、自动驾驶,而且更精确。算法包含的是人类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某种意义上,算法将成为社会基本的运行规则,人类的经济、政治、工作和生活都将越来越多的被各种算法所控制。掌握算法就能让我们的选择更合理。与其浑浑噩噩地跟着感觉走,不如通过了解一些基础的数学算法,用理性决策来应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时代。

    情报分析:复杂环境下的思维方法
    者:[美]韦恩·霍尔(Wayne Michael Hall),[美]加里·西腾鲍姆(Gary Citrenbaum);杨小红译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由韦恩·霍尔、加里·西腾鲍姆合著的《情报分析:复杂环境下的思维方法》是一本实用的情报专业书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VUCA时代,为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改进情报分析方法,创新情报思考方式,作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们诸多启迪。
    最早的情报工作主要是在军事领域,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等国家的军事情报人员退役后供职于一些著名的咨询公司,军事情报思想开始转向商业和公共领域,可以说本书亦是遵循这个轨迹。两位作者都是职业情报官,长期供职于美国军事情报部门,同时也为美国各大公私机构提供情报问题解决方案和培训服务。
    本书提出一套高效的情报思维体系,阐述了高级分析方法及其实践应用,包括解构、批判性思维、联系分析、模式分析、趋势分析、预期分析、技术分析、倾向分析、异常分析、文化分析、符号分析、群体分析、重构、综合等。洞悉敌人“如何思考”就应该像敌人一样思考,形成“知识-决策-行动”分析链,充分依靠技术手段和专家,获取竞争优势,掌握主动权。尤其是本书提倡借鉴孙子、克劳塞维茨等伟大理论家的智慧和成果,《孙子兵法》《战争论》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军事思想的巅峰。

    本书是美国情报分析经典之作,适用于军情、国安、反恐、执法、商业等领域,为各类情报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参考视角。



     樊振佳

     南开大学商学院  副教授


    The Spirit of Inquiry: The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at Chicago,1921-51

    者:J. V. Richardson

    出版社:Chicago, I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出版年:1982年

    图书馆学学科似乎总是在周期性的困厄中不断取得革新发展。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勇气和心气去追溯和关注学科的“初心”。这是图书馆学的一部“旧作”,是Richardson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图书馆学教育史专著。本书以图书馆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研究生院(GLS)为对象,运用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逻辑梳理重现那段应当为LIS学科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书中不仅在努力呈现GLS成立前后数十年那段鲜活的历史,更使得Works、Wilson、Butler、Waples等先驱的思想和实践跃然纸上。在当时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历史最终选择了GLS,而GLS又在LIS学科发展史上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Shera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早就需要的著作,作者的视野和判断没有被情感所羁绊。希望这样一部“旧作”,能给当前图书馆学教育改革提供一线来自历史深处的光芒。


    Digital Capital

    者:Sora Park

    出版社: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年:2017年

    我们沉浸在数字技术构筑的世界里,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离线休息”。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生活平衡,似乎已经成为每个人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人们使用技术的方式构建了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社会和文化与技术使用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个人用户的数字技术生态系统——数字资本——决定并指导用户如何使用数字技术。新的技术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变革,要求人们采用新的理解和技能来适应这些新环境。本书旨在描述影响个人对数字技术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人从数字社会获益的潜力。适应新技术环境的能力已经成为个人幸福的关键,而接受数字技术的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本书将数字包容、数字鸿沟、数字参与、数字福利等概念整合到同一个框架,并结合来自澳大利亚、韩国等具体案例,将如何有效地从数字技术中获取效用这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生动呈现给读者。



     胡昌平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Next-Generation Big Data

    者:Butch Quinto

    出版社:Berkeley, CA: Apress

    出版年:2018年

    在下一代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的数据仓库和智能服务的发展中,大数据利用与面向流程的嵌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该书不仅涵盖了主要技术栈,还涵盖了大数据仓库、数据仓库优化、实时和批量数据提取和处理、实时数据可视化、大数据治理、数据争用、大数据云部署等下一代工具和应用,分布式内存大数据计算。这本书对Navistar、Cerner、British Telecom、Shopzilla、Thomson Reuters和Mastercard的大数据案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可作为该领域的应用范例。


    Interpretable Machine Learning——A Guide for Making Black Box Models Explainable

    者:Christoph Molnar

    出版社:Leanpub.com(在线出版)

    出版年:2019年

    该书是对机器学习模型及其输出的解释。在探索可解释性概念的基础上,面对决策树、决策规则和线性回归处理,进行了黑箱模型(如特征重要性和累积局部效应)的应用实现,用Shapley值和LIME计算优化单个预测。与此同时,对解释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该书对于交互服务中的机器学习具有普遍意义,从而确立了一种新的模型构架。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 a Disruptive Technology——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者:Rosario Girasa

    出版社: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年:2020年

    该书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含义、类型、子领域和应用,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社会发展政策、法规、道德和隐私问题。对于人工智能对当前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是如何应用于虚假信息的识别,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此外,该书还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基本属性,以及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该书最后讨论了超智能和意识在机器中的问题和适用性。该书的跨学科特征将吸引各领域学者、学生和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



     姜婷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Research Method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nd Edition)

    者:Jonathan Lazar, Jinjuan Heidi Feng, Harry Hochheiser

    出版社:San Francisco, CA: Morgan Kaufmann

    出版年:2017年

    人机交互(HCI)通过综合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组织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来了解人们如何使用和体验交互技术,相关研究通常需要用到多个学科领域的方法。Jonathan Lazar教授及其同事于2017年出版的这本专著,系统地对人机交互研究中用到的方法进行了梳理。自2009年第1版出版以来,该书已经被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多所世界领先的高等学府作为课程教材。

    该书的所有章节总体可以分为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两大块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它不仅清晰、全面地涵盖了经典的方法,如人种志、日记、生理测量、案例研究等,也与时俱进地介绍了在线数据集、众包、统计测试、通过移动设备和传感器收集数据等高度现代化的方法。在数据分析方面,除对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之外,还对定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行了归纳。此外,第2版还对实验研究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对实验参与者为儿童、老年、认知障碍者的讨论。许多书籍的问世都源于现实的需求。鉴于HCI跨学科的属性,其用到的研究方法通常来自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研究者需要跨学科去学习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该书的出现为想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导,通过案例学习的方式,清晰生动地解释了HCI研究中用到的方法和涉及到的概念,不仅可以带领刚刚开始从事HCI研究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快速入门,也可以帮助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巩固已有知识。此外,该书还对实验研究中的法律法规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助于所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柯平

     南开大学商学院  教授


    科学、信仰与社会

    者:[英]迈克尔·波兰尼著;王靖华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年

    这是20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发表的路德纪念结成的集子,原名《Science, Faith and Society》。该书首次系统概括了他的科学观,包括科学发展的性质和特点以及通过发现的正确道路,首次将科学客观性的问题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加以讨论,从而使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在这个大的语境中重新考虑一些问题。作者首次阐明了他的哲学的总体轮廓,也为他后来的重要著作《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1958)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阅读此书,可了解波兰尼所阐述的科学与实在、权威与良心、奉献与奴役,进一步探究其哲学思想之奥妙。阅读中如能结合《个人知识》(译著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参读,则可窥见波兰尼思想的发展和意会哲学的本质。


    社会科学研究:从思维开始

    者:肯尼斯·赫文(Kenneth Hoover),托德·多纳(Todd Donovan)著;李涤非、潘磊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对于初涉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而言,寻找科学方法论的宏篇巨著不见得是最佳的路径,关键是要选择适合阅读的方法论基础读物。这本书正是一反方法论著作长篇累牍的传统,深入浅出地阐述方法论问题,将当代复杂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精髓一一呈现,不仅特别适合需要掌握科学研究入门的青年学者,而且对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著作原名《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Kenneth Hoover和加州大学湖滨分校教授Todd Donovan长期合作完成,在初版后的30年里,不断修订,至2011年已出至第10版。基于实证主义范式,作者强调了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简练清晰地介绍了科学思维的各种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假设等,还用典型的研究范例展示了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步骤。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原著第8版和第10版的译本,第8版翻译出版的译名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


    沉思录

    者:马可·奥勒留著;何怀宏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

    这是一部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写给自己的书,共12卷。阅读此书,须了解马可·奥勒留不同寻常的人生和执政的艰辛历程,他在位近20年间,不仅外有战争,内有叛乱,而且洪水、地震、瘟疫等灾难频发,导致人口锐减,贫困加深。在这样多难无常的环境下,出自一位哲人和皇帝对于人生的思考定然深刻。《一生的读书计划》作者费迪曼认为此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原书是用古希腊文写的,中文译本是根据不列颠百科西方名著丛书之英译本《The Meditation of Marcus Aurelius》翻译而成。



     李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一往无前:雷军亲述小米热血10年

    者:范海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

    早前看到一位知名教授在退休之际向自己也向学术界发问:学术上,我们能留下什么?我不禁盘算了一下自己从业10余年来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并想想20年后还会有谁看,答案是悲观的。或许不用20年。

    我不是“米”粉,也不觉得《一往无前》给这位知名教授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我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故事能够唤醒每个人至少始业时热血沸腾的职业状态。武大校友雷军创办小米时正值不惑之年,他带领团队坚持梦想、无所畏惧,奋力站上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舞台。

    他们或许不会在退休之际扪心自问:我们能留下什么?


    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

    者:[美]乔舒亚·安格里斯特,约恩-斯特芬·皮施克著;朗金焕,李井奎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


    精通计量———从原因到结果的探寻之旅

    者:[美]乔舒亚·安格里斯特,约恩-斯特芬·皮施克著;朗金焕译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以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研究方法中很少用到因果推断,这使得我们的定量研究成果缺乏对“为什么”的解释。如果有一种技能能够在未来10年提升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我猜非因果推断莫属。因为,在开放数据的浪潮中,既能揭示是什么,又能解释为什么的学科才能常立潮头。

    借助数据和模型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是计量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部分。数据不会说话,模型不会开口,即便是精心构建的模型也有可能引人堕入虚假因果的陷阱,因果结论终究依赖我们自身的推理能力。幸运的是,因果推断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诊断”方法,告诉你模型可能在哪里设下了陷阱,并且给出操作层面的建议来帮助我们避开这些陷阱——这正是Angrist和Pischke两部曲《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与《精通计量——从原因到结果的探寻之旅》所重点介绍的内容。

    这两本书的内容并不复杂。《精通计量》故事性强,可以帮助初识计量的读者迅速了解并掌握因果推论中常用的方法;而《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尽管出版早于前者)则更加深入地阐释了方法的底层原理,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提升方法运用的灵活性。



     马费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资深  教授


    信息简史

    者:[美]詹姆斯.格雷克著;高博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2013年

    近年出版了多部关于“元概念”的简史,诸如时间简史、生命简史、未来简史、万物简史等等,都出自大家手笔。元概念虽然是描述事物最基本最简洁的语言单位,但为它写史却不好把握,其起源、发展、演进和影响繁复无序、难讲清楚。只得以“简”概之,将这些元概念涉及到的高深知识通俗化,由简而繁,由繁而简,可谓大道至简。

    詹姆斯·格雷克的《信息简史》用400多页篇幅,向人们展示了“信息”的壮丽画卷,带来一段人类与信息遭遇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段历史从原始的非洲鼓语展开,名人轶事、有趣史实俯拾皆是,是一部可以媲美任何一本《简史》的著作。该书对于任何想了解信息时代是如何发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处的读者,都将是极富启示的阅读体验。“万物源自比特”,借助信息的视角,我们看待文字、词典、电报、电话、电脑和互联网的发明、信息时代以及信息泛滥、信息过载的方式将大不相同。作为信息领域的专业人员,我们对信息再熟悉不过了,但不阅读《信息简史》可能会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有所缺陷。


    混合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原书第2版)

    者:约翰·W·克雷斯维尔(John W Creswell),薇姬·L·查克(Vicki L Clark)著;游宇,陈福平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

    有关研究方法的书籍层出不穷、汗牛充栋。对于社会科学而言,我们熟悉和掌握的研究方法尽管称谓不同、形式各异,但通常都可以划分为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质性与量性等等。混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同时使用,解决单一研究方法不能解决或研究效率不高的问题。

    《混合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是国际知名学者约翰·W·克雷斯维尔和薇姬·L·查克的一本著作,旨在介绍如何设计和进行混合方法研究。该书包含混合方法研究的基本概念,混合方法设计及实例,如何开展一项混合方法研究,以及混合方法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阐释、写作与评价。针对上述内容,作者着重介绍了六种比较常用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并给出了每种设计对应的期刊论文作为学习案例。可以帮助读者理清混合方法设计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参考研究实例,尝试进行混合方法研究设计,撰写混合方法研究计划书及研究论文。特别适合混合方法研究的初学者阅读。


    理性生活指南(原书第3版)

    者:[美]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罗伯特·A·哈珀(Robert A Harper)著;刘青山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不断的变、加速的变,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确定。剧烈变化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常常带给人们不适、恐惧、焦虑和浮躁。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回归正常生活状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值得参照。该疗法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心理的自我对话,改变自我破坏性情绪和行为。《理性生活指南》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1961年出版的著作,他从数百项研究报告中得出结论:当人们改变他们对于某事的信念或理念时,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的种种自我破坏情绪和行为,便是过度泛化导致的不合理信念在作怪。该书详细剖析了10种核心的非理性信念,运用真人案例和对话形式,启发你使用这种疗法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提高减少情绪困扰的能力,且具有稳定性和恒久性。虽然该书出版于60年前,但其心理调节和行为疗法今天仍不褪色,颇具时代感。



     孙永强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逻辑的力量

    者:[英]郑乐隽(Eugenia Cheng)著;杜娟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在生活中我们作出任何决策、解决任何争端,在研究中我们提出任何观点、解析任何机制,都需要运用逻辑来梳理思维过程、明晰分歧症结、实现有效沟通。逻辑既为个人的思考判断提供依据框架,也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搭建共识桥梁。缺少了逻辑支撑,个人决策将会一片混沌,缺乏章法,与他人沟通时也将鸡同鸭讲,冲突难消。因此,掌握逻辑思辨的方法与技巧对于大众和学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逻辑学著作多以复杂的数学建模为基础,通过公式推演来阐明相关逻辑原则,这无形中为普通大众和非专业学者学习逻辑学设置了重重障碍,使人望而却步。如果你也曾因为担心数学能力不足而不敢涉足逻辑分析的话,那么《逻辑的力量》将非常适合你,因为这是一本不需要进行数学分析就可以掌握一些逻辑知识的书。这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阐述了逻辑的基本概念与原则、逻辑的局限与悖论以及逻辑与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运用众多生活中的实例,让读者在这些实例中学会逻辑思考,并将其用于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正如书名所言,运用逻辑力直击问题本质,你将从一个新的视角、站在新的高度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王贤文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教授


    科学的历程

    者:吴国盛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2018年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这句话对于科学学研究者同样有着启发。《科学的历程》就是这么一本带读者回顾科学发展变迁的著作。编写大型科学通史,需要深厚的科学史功底,也需要很大的勇气,作者吴国盛教授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两大领域造诣颇深,对科学的人文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并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

    该书综合了理论科学史、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史,丰富的插图,更增强了其可读性。以文明和科学的起源开篇,直至当下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其中贯穿了近代科学的产生、科学与技术的循环机制、科学理论对技术的指导,以及科学家们对宇宙和生命奥秘的不断求索。

    当然,科学史不是只读一本书就可以完全了解通透的,但该书为理解科学史提供了一线脉络。透过该书,我们在看到科学图景的建设、看到科学家们群星闪耀时,也能看到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梳理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进程,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对图情研究者来讲,数据驱动的研究模式使我们得以探索数据中的规律,然而,科学史所提供的外部知识可以深化研究的意义,使得研究更有洞见。阅读科学史,不只是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养成,也能为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的研究提供更大的扩展空间。

    最后,借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愿科学史的读者能在科学时代更为高瞻远瞩、深思熟虑。


    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者:[美]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著;赵佳苓,顾昕,黄绍林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1989年

    科学社会学是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进而考察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关系的知识。《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便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作者科尔兄弟作为科学社会学奠基人默顿的学生,是科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科尔兄弟在深入分析了科学奖励系统的运行情况后发现,科学是个高度分层的社会体制,科学家在产出率、知名度和声望上有着巨大差异。面对不同理论对分层现象给出的不同解释,科尔兄弟经过细致的实证研究认为,科学是个遵循普遍主义原则的社会体制,科学奖励在科学家间的分配基于他们在角色上的表现。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地位、声望取决于他的贡献,而非取决于他的年龄、种族等社会属性。

    该书的价值并非在于书中的观点有多么经典。实际上,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该书存在难以避免的局限,比如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美国物理学家群体,这一群体本身即是体制化、自主性较高的科学共同体。如果换成其他社会背景,书中的结论或许难以成立。其次,从样本量和研究方法上,书中使用的是小样本和较为简单的相关性分析。再者,如今科学家所处的环境,包括科学家的生存压力和学科发展的深入性也远非几十年前可比。

    那么为什么还要推荐该书?因为该书给读者更多是启示性的。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科学家,给出了数据下的科学家更具解释性的图景。数据驱动在当下图情和科学计量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从海量文献数据中发现规律,解读现象;但是或许尝试回答一个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的问题,回应一个理论关怀,可以把一个科学故事讲得更好。此外,该书的局限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启发,很多有趣的研究,比如“权力与论文发表”“社会资本与创新能力”,都体现出了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意味。当前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兴起,因果推断等概念被大家关注,“理论的重新引入”结合新的方法手段,重新尝试解决当年如科尔兄弟等人所难以回答的问题,旧瓶装新酒,提升科学学的想象力。



     吴丹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A Hands-on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者:Chirag Shah

    出版社: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2020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情报学科逐渐转向于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融合的方向发展。数据驱动的思维、研究、实践与教育成为信息管理院校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数据人(Data People)”成为培养图书情报专业人才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科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向大家推荐一本非常适合图书情报背景读者的数据科学教材《A Hands-on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本书作者是来自华盛顿大学的Chirag Shah副教授,担任联合国数据分析的顾问,多年来致力于信息科学学院的数据科学教育,设计了许多数据科学相关课程,并将这些年的经验汇集到这本教科书中,于202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实用、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数据科学领域,使学生在没有强大的技术背景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地对这门学科形成牢固的理解。本书内容主要包含通用数学知识基础、编程、机器学习三部分。书中使用Python和R等流行的数据科学工具,提供了许多实际应用的例子,实践范围从小数据到大数据,应用范围涉及社交媒体、健康和金融。本书还附有一套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在线材料,其中包括示例、解决方案、代码、数据集、章节幻灯片和课程建议。此外,本书体现了图书情报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数据科学的视角,涉及伦理、数据隐私和公平性在内的多个主题,强调数据科学中算法和数据偏见等问题,关注隐私、人权和伦理等人类价值,追求促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数据解决方案。阅读此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对“技术能做什么”进行探索,更能帮助寻找“应该做什么”的答案,发现并关注数据和技术生产背后的个人、组织和社区。



     肖鹏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副教授


    缮写室

    者:包慧怡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

    作为书籍与图书馆的研究者,看到《缮写室》封面和书名的那一刻我就决定买下这本书。关于中世纪抄写文化的中文图书委实太少,错过便是罪过。回去的路上一翻翻到后记,第一句话就让我透心凉:缮写室(scriptorium)是欧洲中世纪制作书籍的地方,但《缮写室》不是一本关于中古手抄本或者它们的缮写员的书——事实上,它是一本西方文学评论的集子。看来,买错才是真的错过。尽管如此,我仍然强烈地向学界和业界推荐这本书。相比以往笔者所见的评论文字,此书笔触兼具私人化的体验与学术性的考察,读下来或许并不轻松,却实实在在经得起反复咀嚼。作者不仅谙熟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王尔德等西方文化群像的文本,更借助其对文本形态和形成过程的探究,还原出一个生动可信的文学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学科的从业者和研究者而言,阅读此书,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文学体验,而在于作者在《缮写室》中刻意或非刻意地撒下了诸多“面包屑”。这些面包屑引导着迷路的你我,仿佛引导着汉赛尔和格莱特,带领我们通往那个隐藏在修道院深处、陌生而迷人的“缮写室”——在这个“缮写室”中,安放着一种与今天格格不入的手抄本文化或谓抄写员文化。在那个以抄写为中心的年代,以乔叟为代表的诸多创作者“往往把本人的独立贡献藏起,宣称自己的作品不过是对前人的汇编”,每个人都是一个“抄书员”。固然,此书主要是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探讨缮写室文化,但对于从事书籍藏用与记忆存取的图情档学者而言,久被遗忘的缮写室文化即便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至少也值得重视。它提醒我们,在注重思想体认与文化沉淀的人文社科领域,永远不要过于骄傲地宣扬所谓的“原创性”,也不应纵容知识产权的过度滥用,我们既受益于往日的余温,也要面向未来传承光亮,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城面前,我们从来都只是绵延不绝的一颗星火,仅此而已。


    信息组织学

    者:[美]罗伯特·格鲁什科主编;王晓光,姜婷婷,徐雷译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

    当读者们打开《信息组织学》的时候,应该首先意识到,我们将读到的是一份变革与重构信息组织领域的壮志雄心。从“变革”的角度来讲,与以往的信息组织类图书不同,作者的重点并不放在“信息”上,而是放在“组织系统”上,对于传统的信息管理领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冲击。通过这一写作视角的转焦和切换,作者跳脱了传统上“信息组织究竟组织什么”的纷扰争端,拒绝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之间的严谨划界,从更为宏观的视域将“物品、文档、信息”等统一界定为组织系统的“资源”,并由此切入到组织系统的设计及其相关元素的构建之中。从“重构”的角度来看,被安放到中心位置的“组织系统”为不同学科的对接和互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信息组织学带来愈加宏大的使命,即在图书馆之外,同时还要解释和服务“更多私有部门和非书目著录情景、多媒体和社会化媒体以及由移动的、泛在的、科学计算激发的信息密集型应用和服务系统”(P5)。必须承认,《信息组织学》的变革与重构远非完美,关于这本书最激烈的批评来自UCLA知名教授MarciaJBates,2015年,她曾撰文指出这是一本“概念沙拉”,内在逻辑并不自洽。然而,数年过去,此番借着中译本出版的机会重读此书,笔者自认为进一步走近了作者的深意:在这个新型信息形态迅速崛起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思考组织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使跨多种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得以实现”(P350),倘若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不能容纳正在加速涌现的新概念和新技术,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去实现整合人类知识的愿景,履行弥合信息鸿沟的使命呢。“容纳”与“自洽”并非互斥,但要做到面面俱到且逻辑一致实非易事,在这个岔路口,作者优先选择了前者。这种选择是否正确,我无法评判,但我想,应当感谢他带着我们看到这条分叉路不一样的别致景观。这本书理当进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生的必读书目。



     闫慧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副教授


    巨流河

    者:齐邦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0年

    2020年10月出版的彭斐章先生的《九十自述》让很多同行陶醉,也让我联想到了另一本老书。之所以是老书,第一层含义是大陆版出版于10年前,台湾版则出版于12年前;第二层含义是作者亦为老者,出生于1924年的齐邦媛,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巨流河》写作时间长达四年,齐先生从出生地辽宁铁岭的巨流河写到了台湾南端的哑口海,记录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百年家族苦难记忆史。她一生颠沛流离,幼年随父亲迁居南京,经历“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前逃命至汉口,后经湖南湘乡、广西桂林、贵州怀远被带到重庆,就读于南开中学;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直接应聘至台湾大学外文系担任助教,先后在中兴大学、静宜文理学院、东海大学任教,最终在台湾大学外文系退休。用波澜壮阔抑或是跌宕起伏来形容这部自传体记忆文学似乎也无法充分表达其冲击力。

    把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传奇经历分享给您,估计您会产生阅读的冲动。2014年暑假,无意中遇到了这本书,瘫坐在沙发上整整一周,完全沉浸在与齐先生的心灵对话中无法自拔,我不记得是不是在滴水不进的状态下完成的阅读,也完全忘记了我身边的家人们那一周是如何忽略了我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存在。即使后来反复阅读多少遍,每每都会很快忘记时间的存在。


    慢教授

    者:[加]玛吉·伯格,[加]芭芭拉·西伯著;田雷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

    全球大学的公司化趋势推崇速度文化,赞美负重工作,对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考核越来越功利化,已将学者置于无处不在且不断增加的时间和精神压力之下。在这样的情境下,慢哲学成为大学教员关注的焦点,也是改造学术界实践可能的突破点。慢哲学更关切轻松快乐和地方情境,提倡大学教员不被时间所管理,应沉浸于当下时刻的活动或事件之中,超越时间,超越自己,在这样的状态下创造力才会被开启。

    这本小书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不被功利主义驾驭的学者风骨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了大学教员寻找不被时间管理的时光、提升学术职业和个人生活的满意度讲述了让我们跃跃欲试的建议,比如如何开展慢教学,享受教学,体验教学的愉悦,再比如研究者如何抵制催熟的加速压力,创造特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慢知识,如何养成一个聚拢同事的社群,彼此尊重,相互鼓励,承担社群中的情感责任,获得同事社群的认同感和激励感。

    百忙之中,停下脚步,打开这本可以帮助学者自我救赎的小书,和自己开展一场用心的对话。



     张斌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教授


    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

    者: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主编;万岩、邱艳娟译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年:2008年

    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和詹姆斯·W·科塔达主编的《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是商业史的经典之作。该书描绘的是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因为信息(或者说信息技术)而发生过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从殖民地时期的报纸一直讲到因特网,把美国信息技术史向前推溯了300年。该书认为交通设施是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而信息基础设施以微妙的方式持续地对制度模式和文化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环境就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和制度环境持续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个制度环境无处不在。作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信息概念,得出“信息是300年来推动美国转型的力量”这一重要结论,对我们重新认识信息和信息社会开启了另外一扇窗,特别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

    者:赵毅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我的博士生要从符号学的视角研究档案文本叙事问题,来和我讨论。在这之前,我对符号学没有认识,为了能和博士生“对话”,我请同学给我推荐一本阐述符号学的著作,她借了我一本赵毅衡撰写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该书作者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即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反过来说,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符号表达,也没有不表达意义的符号。没有意义的表达和理解,不仅人无法存在,“人化”的世界无法存在,人的思想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只有用符号才能思想,或者说,思想也是一个产生并且接收符号的过程。因此,认识论、语意学、逻辑学、现象学、解释学、心理学,都只涉及意义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符号学是对意义的全面讨论。因此把符号学定义为“意义学”是能够成立的,也是有用的。我至今还没有完全读懂该书,只是觉得符号学对我们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也许有启迪意义,推荐给大家,共同学习和研究。



     赵宇翔

     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大数据和我们:如何更好地从后隐私经济中获益?

    者:安德雷斯·韦思岸(Andreas Weigend)著;胡小锐,李凯平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16年

    作者是亚马逊公司前首席科学家,也是社交数据实验室(Social Data Lab)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本书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在于,作者基于自身对于数据科学的宝贵经验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实战经历,巧妙地将数据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提供了诸多生动详实的案例以及富有洞见的前瞻性预测。另外值得推崇的是,作者擅长将一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本书即便作为一本畅销读物,其学术价值也非常显著。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很多我们近年来耳熟能详且热议的术语和知识体系都在本书中得到了彰显,如数据素养、社交图谱、隐私计算、数据治理等。我个人的体会是,可以在首次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记录一些你感兴趣的要点,然后可以基于这些要点进行二次阅读和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你会对于社交大数据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游戏,让学习高效

    者:[美]卡尔M卡普(Karl M Kapp),卢卡斯·布莱尔(Lucas Blair),里奇·梅施(Rich Mesch)著;陈阵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

    游戏化元素对于提升交互式设计中用户的参与度与沉浸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书的作者常年耕耘在游戏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对交互式学习体验、游戏化学习项目、游戏化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以大量具体案例来帮助读者加深游戏化应用场景的理解,如企业团队学习、员工培训、医疗仿真、金融科技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本书的写作通俗易懂且要点明晰,读者很容易捕捉到关键的知识点和脉络。建议在首次阅读本书前最好对游戏化设计有一些前期的基础和储备,特别是可以先去阅读本书的姊妹篇《游戏,让学习成瘾》。另外,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时刻将本书中涉及到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代入到自己的研究情境中,从而有的放矢地将游戏化元素渗透到具体的研究问题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庆华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教授


    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

    者:[美]托马斯L·萨蒂著;石勇,李兴森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

    叔本华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确实,受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等因素影响,我们的决策能力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自己的思维意识。作为决策科学领域的大家,托马斯L·萨蒂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早就为我们所熟知。自提出层次分析法之后,萨蒂一直致力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创造性思维:改变思维做决策》正是他在决策思维领域的又一力作。

    创造性思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会以非常规的方式思考和行动,突破个人和环境的限制。在当今这个社会,无论是在校学生、创业者还是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创新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本书基于创造力是可以训练的这一假设,提出头脑风暴、共同研讨法、形态分析法以及横向思维法四种方法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并用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两大思维来强化训练创造过程。本书以轻松的口吻,针对创造力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案例,为读者发现、挖掘、激发、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解决方案。


    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理论与应用

    者:盛昭瀚,张军,杜建国,等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9年

    社会科学研究中常常会应用到实验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变,传统的实验方法并不能满足社会复杂系统环境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例如有些实验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有些实验对人有伤害或对物有破坏、有些实验因成本过高或条件不易满足而难以实施或难以重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计算实验方法正在形成和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通过构建一个恰当的环境作为社会现象的“故事”现场,并让人“身临其境”地充当主角,通过观察、分析实验中参与者的心理及行为来研究社会现象问题。早在1988年Ostrom提出了以计算机的程序化语言为“符号系统”来描述、研究社会科学问题,随后有众多的学者涉入该研究领域。盛昭瀚教授等所著的《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理论与应用》正是国内目前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的理论篇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对社会系统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应用篇主要提供了基于计算实验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案例。社会科学计算实验方法是继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当代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信息数字化环境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创新。



  • 发布日期:2021-01-24 浏览: 1747